

2008年10月,《經濟學人》破例拿出一整期的版面,討論關于云計算的未來。
當時,《經濟學人》寫下了如下話語:“云計算的崛起不僅是一個讓極客們興奮的可以轉變的平臺。這無疑將改變信息技術(IT)產業,但也將深刻改變人們工作和公司經營的方式?!?/span>
十年后,云上的IT基礎設施首次超過傳統數據中心,云計算越過拐點,走向爆發周期。對企業而言,上云與否的戰略考量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全面上云的戰術抉擇。
我們回顧過去10年的時代變遷,拐點的背后有兩條清晰可見的推動力量。其一是阿里巴巴“去IOE”和中臺建設開創的新一代數字技術和實踐;其二是告別傳統IT時代,企業向新技術尋求增長和創新。
這兩股力量在今年交匯,全面上云拐點的背后是時代的洪流。
十年前,當阿里巴巴開始建立屬于自己的云計算操作系統并給它取名“飛天”時,在外界眼里,大概率是會“墜毀”的。
是從0開始一行行代碼寫出一個云操作系統,還是用開源的技術修修改改直接上馬,阿里巴巴內部出現過巨大的分歧。持對立觀點的工程師當著馬云的面拍桌子,“兩撥人在我辦公室吵,我覺得公司就像要分家了”,馬云至今記憶猶新。
早在2007年,在被稱為阿里巴巴最重要的一次戰略會議上,決策層就已經隱約畫出了“飛天”的樣子,一個支撐全集團業務、實現數據和技術統一、最終指向智能商業的平臺。
以此為目標,阿里的工程師向前看沒有現成的技術,向后看沒有來者同行。另一個更為實際的問題是,當時淘寶的業務還在快速增長,如果用開源技術搭建的計算平臺會再次遇到挑戰,更別提為外部企業提供算力。
戰略層面上的意義,王堅曾在一次采訪中說到,“他們(阿里云)想做的事情實際上可以解讀為Amazon+Google并有所超越”。將單一集群做到數千乃至更高,技術上是國家和企業競爭力的標志,阿里云必須攻克這道難關。
到2013年,飛天單一集群達到5000臺規模,在關鍵技術領域,站在了世界前列。以阿里云“去IOE”獲得里程碑式的成功。同年5月,阿里巴巴最后一臺小型機下線,7月,淘寶最后一個Oracle數據庫下線。
《在線》書中,王堅做了總結,“去IOE”是一個企業從傳統企業向互聯網轉型的標志,其根本是做一個選擇,選擇相信云計算是一種公共服務。
過去10年,阿里云上的企業從最初的網站APP,到社會民生基礎設施都在云上;從最初企業只是將互聯網業務放在云上,到現在包括核心系統在內的全量上云;從最初只是基礎設施上云,到現在大數據、中臺和智聯網都上云。
這背后還有一條不為人知的草蛇灰線,是阿里巴巴在建造飛天的同時,以數據中臺和業務中臺的建設,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商業形態,改變了傳統IT煙囪林立、每個系統各自為政、數據孤島的問題。
2008年內,一項名為“五彩石”的項目成為中臺的雛形,其核心訴求就是要將淘寶與天貓在數據和業務層面完全打通。
當時的解法就有了后來中臺的影子:
1.抽離出每個業務的共性功能,如交易、支付、會員等等,打包成“磚塊”,房子千奇百怪,但磚頭都是一樣的。做一個新業務就變得非常容易。
2.讓數據沉淀到統一的池子,為之后喂養數據智能奠定基礎。
2015年,阿里巴巴正式啟動“中臺戰略”,構建“大中臺、小前臺”組織機制和業務機制。一方面沉淀核心技術能力,讓前線業務能夠像搭積木一樣,快速拉起創新業務;另一方面,讓數據沉淀到統一的池子,把機器喂養得越來聰明,協助人做更好的決策。
這樣的方法論和技術,正在對廣泛的社會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價值。
例如在浙江,醫院看病從一次就診多次排隊付款,變為看病之后再付錢。法院開始基于雙中臺建設,幫助法官實現對簡易流程案件的輔助判決。
“今年是從傳統IT向云計算全面轉移的分水嶺?!边@是行癲(阿里巴巴集團CTO、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在2019阿里云峰會上海站上給傳統IT開出的診斷書。
與IDC的觀點不謀而合。根據他們最近發布的《全球云計算IT基礎設施市場預測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云上的IT基礎設施占比超過傳統數據中心,成市場主導者。
不同于十年前人們眼中的“新興的互聯網技術”,云計算的角色定位已經鎖定在“成熟、穩定以及普及度高的IT基礎設施服務”,于是我們看到科技巨頭相繼把云計算上升到戰略高度。
時隔八年,《經濟學人》對這場看不見硝煙的“CloudWar”進行了一次中場點評:“云計算大戰尚未結束,而獲勝者獎品實在太豐厚了?!?/span>
「3A」當仁不讓,成為云計算領域最閃亮的啟明星,它們分別是亞馬遜AWS、微軟Azure以及阿里云AlibabaCloud,根據Gartner當年發布的《2016年全球公共云市場份額報告》,三者聯手瓜分了公有云市場的半壁江山。
如果說早期的云計算主要是技術上的開疆拓土,那到了今天,企業用云計算不單是基礎設施上云,更是大數據、中臺建設,甚至是代表未來的AI+IoT。
在基礎設施層面,云計算在成本、穩定、安全和效率層面遠超傳統IT。數據顯示,上云后綜合成本下降一半,效率是以前的3倍,穩定性也有10倍以上的提升,安全性更是提升了50倍。
從起初寥寥數家互聯網企業到一些傳統企業出現在云計算服務商的客戶列表,打動他們的,是更低的成本、更有彈性的基礎設施。
到現在,大家常識概念中的社會基礎設施也都在阿里云上。例如,中國郵政、中石油、中石化、南方航空、南方電網等等。
飛利浦中國、迅雷、萬科物業、百麗、Salesforce中國、大潤發、西貝莜面村、眾安保險、網商銀行、振華重工、洛可可、首汽租車等各行業企業更是全部長在云上。
這樣的拐點,我們在移動互聯網看到過。2012年底和2013年初出現過這樣一個微妙的拐點:2012Q4,智能機占手機出貨量總體的45.5%;2013Q1,智能手機出貨量占總體的51.6%。
也正是在智能手機出貨量突破50%的2013年,燃起了“移動經濟”的星星之火。
這是由量產引發質變的轉折。而今,我們再次站在了這樣的臨界點:云計算從一個新興行業,經歷了與傳統IDC并存與鏖戰的十幾年時間,終于在體量上首次實現對傳統IDC的反超。
縱觀全局,整個行業的生態必然會隨之發生變化。過往圍繞服務于傳統IDC基礎設施的各種力量也將調整自身方向,否則就會面臨市場不斷萎縮的尷尬境地。
甲骨文即為明證。根據其最新一季財報顯示,云服務和授權支持業務營收為66.62億美元,同比增長1%。今年三月,甲骨文新一輪的裁員大潮開啟,傳言已久的中國區數據中心無疾而終,五月,甲骨文正式關閉中國研發中心,裁員上千。
而這距離甲骨文11年四年營收翻番的巔峰時期,將將過去七年光景。
正如《創新者的窘境》中指出的那樣,“遇到破壞性技術變革和市場結構變化時遭遇失敗的知名企業的名單非常長?!奔夹g的洪流從來都是如此,掩于其下的,從不只是無名之輩,就連在科技行業沉浮百年的“藍色巨人”IBM也因在云計算市場的失利,陷入公司營收連續下滑22個季度的可怕境地。
舊時代的喪鐘還未敲響,先行者的名字已經躍然于紙上。
根據Gartner發布的全球云計算市場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云計算市場進一步向頭部廠商集中,3A廠商攫取了七成市場份額。其中,阿里云保持3A軍團中最快增長,年增度達到93%,同期AWS增速為27%,微軟Azure增速為61%。
這是核心基礎技術科技起步較晚的中國企業,首次躋身技術架構的「第一軍團」,還能「坐三望二」。
正如行癲所說的那樣,“全面上云的時代已經到來?!?/span>
從單點突破的角度來看,飛天是中國唯一自主研發的云操作系統,調度全球數百萬臺服務器,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數百萬客戶提供服務,包括中國80%科技公司與一半以上的上市企業。
它的雙生子的「飛天大數據平臺」支撐了阿里巴巴經濟體全量數據的計算和存儲。千人千面、智能客服、算法推薦,這一切的基礎都建立在對全局數據的存儲與計算之上。
作為當中國規模最大的計算平臺,它曾創下四項海量數據排序世界紀錄,可以擴展至10萬臺計算集群,單日的數據處理量超過600PB。
「中臺戰略」更是除阿里之外不作他想:
一是數據中臺,二是業務中臺。二者的協同應用讓企業多元業務互聯互通,業務創新層出不窮,人機協同大量運用,數據智能開創全新的商業形態。
在不遠的未來,融合了云邊端一體化人工智能與物聯網能力的智聯網AIoT,從高性能的AI芯片、AI算法、AI組件以及產業AI的立體能力到云平臺,云計算正在經歷從以“上云”為核心的1.0時代到以“數字化運營”為核心的2.0時代。
“數據并不僅僅是幫助CEO做出有效的決策,數據是在幫助每一個員工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最優決策?!毙邪d在阿里巴巴ONE商業大會上如是說。
這是一個舊時代的結尾,也是一個新賽道的開端,充滿了敗者的失望與不甘,也抽長著先行者希望與夢想。
上一篇文章: 百度這么多年,挺不容易的!
下一篇文章: 返回過去印象